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疾病 > 正文

精神疾病终生服药,精神疾病终生服药有用吗

wasd8456 发布于2024-10-05 00:49:26 其他疾病 103 次

  1. 双向情感障碍为什么要终生服药?
  2.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长期服药维持,到老了会怎么样?
  3. 抑郁症病人是遗传病吗,严重的抑郁症真的需要终身服药吗?

双向情感障碍什么要终生服药

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之所以叫双相,指的就是患者既会躁狂发作又会抑郁发作,说的通俗点,就是情绪忽喜忽悲,因此,双相障碍也被称为躁郁症,情绪的跷跷板。

双相障碍的情绪起伏波动会更大,有严重抑郁和躁狂,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兴趣与动力增加,言语行为增多,而抑郁发作时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少、思维行为迟滞等核心症状

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交替往复,或不规则等多样形式的出现,也可以出现抑郁躁狂同时存在的混合发作,躁狂发作持续一周以上,轻躁狂发作持续四天以上,抑郁发作持续两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其实历史上不少政治文化名人,丘吉尔、林肯、梵高、海明威、玛丽莲梦露等都有这种病。

精神疾病终生服药,精神疾病终生服药有用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双相障碍是一个发作性的病程,就是容易一段一段的发作,反复的出现,躁狂发作通常都是急性起病,在几个小时之内或在几天之内发展到一个高峰,如果治疗、不干预,三个月之后也逐渐缓解。

严重的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这个不允许自然缓解,因为当病人在这种严重的抑郁时,可能会出现自伤和自杀,在躁狂发作时,也可能会出现冲动、攻击、伤人等,既然这个病反复发作,那么就需要去维持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个重性精神病,双相治疗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发作时很痛苦,但是及早治疗还是比较理想的,所以一定不要拖延。

精神疾病终生服药,精神疾病终生服药有用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么双相情感障碍能不能最终脱离药物呢?

目前传统的精神病学对双相情感障碍的理解,一般来说是不能脱离西药的,这是一个精神学界的一个共识,是因为有的人认为它是一个遗传性疾病,重性精神疾病,它只有遗传基因上的问题,这是一种学说.

也有人认为是大脑的化学递质问题,而化学递质问题那就不断的补充递质,如果递质不补充进去,那么它就不能达到控制他症状,因为双相他的表现一方面抑郁,一方面兴奋,兴奋和抑郁之间交替进行,冲动和意志之间交替进行,特别是有的双相冲动起来还有***毁物,这样一些控制不住的情绪,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说***学界一般来说,不能够脱离药物的。

精神疾病终生服药,精神疾病终生服药有用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可以通过中医心理疗法能够脱离西药的,因为双相情感障碍是他幼年、童年、少年、青年成长过程当中,他从小到大的情绪调控的能力没有获得或者比较弱。

我们正常人有兴奋的事的时候,他把自己这种兴奋的程度调控在一个比较正常的范围,一个遇到悲伤的事、遇到痛苦的事、遇到不高兴的事、沮丧的事也能够通过自我调节,能够使自己的负性情绪、负性认知处在一种比较平衡的一个范围,或者是短暂的范围,短时间它悲伤痛苦是可以的,但是那些双相的病人他调控不过来。

正常人他只有调控能力,比如说遇到一个重要的事情受到***,一***以后,我们正常人痛苦几天,通过自我调节,通过认知的改变,很快就改变了,而双相情感障碍的病人他缺乏这个能力,他甚至在三岁之后,他应该有具备的情绪调控能力都不具备,那么他这样的一种病人,他必然在他的成长发育过程当中,他的人格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着双相不足:

  • 一个是负性认知、负性情绪,消极行为调控的能力不足。
  • 一个是冲动兴奋的调控能力不足。

那么两个不足就导致他这个症状。

偏执精神分裂症长期服药维持,到老了会怎么样?

精神分裂最顽固的状况就是幻觉

药物很重要,必须要吃。对首发的病人效果尤其好。

亲人的陪伴和熟悉的安全环境支持帮助很大。

一般中年后后,阳性症状会逐渐减少,但并不等于病情好转,也可能是社会功能同时下降。不是好了,是整体弱了。

关注《父母学点心理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既是育儿学,也是人格鉴赏学。

抑郁症病人是遗传病吗,严重的抑郁症真的需要终身服药吗?

谢谢小悟空邀请。

就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抑郁症遗传因素发病风险因素中大概占30%-50%,抑郁症患者的一级亲属中(父母、子女、同胞)患本病风险大概为普通人群的2-3倍,当然抑郁症除了遗传因素外还有其它发病因素。比如成长环境、家庭、社会、性格、配偶等都是最终决定一个人是否发病的因素。

抑郁症作为[_a***_]致残性精神疾病,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慢性发作时也会蚕食患者的认知功能。药物治疗是目前医学界公认最安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抗抑郁药物选择很多,比如“五朵金花”的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比如双通道的度洛西汀都是安全且高效的抗抑郁药物。

抑郁患者的服药根据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选择药物,一般精神症状完全纠正后可以停药,无需终身服药,题主说的终身服药可能前提是抑郁症状缓解不明显。其实这样的情况可以选择换一种或联合应用其它抗抑郁药物,如确实顽固轻生,药物无效或治疗效果不理想,还可以选择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于顽固轻生患者无抽搐电休克起效快、安全、无副作用,是近年我国各大精神科医院广泛推广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物理治疗手段。

抑郁症是完全可控可治的,尽早到医院确诊,尽早开展药物治疗,是抑郁症患者通向健康的康庄大道。祝每一个抑郁症患者都能得到科学的治疗。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表现为心情低落、自卑、消极的情绪,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行为。

我国抑郁症患病率确定在3%-5%,但有报道称达到了6.1%。

导致抑郁症的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类:

1、社会因素:也就是指工作压力大、生活不如意(比如涨房租、失恋、失业等)导致的心情低落,这种一般是暂时性的,需要自己慢慢调节,改变心态。但如果消极情绪处理不好也会导致严重的抑郁症,甚至***等危险行为。

2、遗传因素:目前OMIM(人类在线孟德尔遗传病数据库)关于抑郁的基因有6个,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如下图,但大部分是易感基因,也就是外界***后易导致严重抑郁,简单说就是“心灵比较脆弱”。

3.药物因素:长期的药物***也可能导致抑郁症。

4.其他:比如妊娠期,心里及生理上比较脆弱,有宝宝睡眠不足等等因素导致的抑郁。

至于用药上建议遵医嘱,但是良好的心态一定是治愈抑郁最好的“药物”。

我是醉意流年267,欢迎与大家一起讨论遗传病与基因检测。

我是一名从业37年的精神科医生,临床治愈过不少抑郁症患者。

首先很遗憾的告诉你:虽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抑郁症的遗传性是确定的。但我也要强调:抑郁症的遗传,指的是有遗传的可能,有家族内多发的事实,并不是说家人有患抑郁症,就一定会遗传给后代。

接下来我们说说,抑郁症的服药问题。

严重的抑郁症真的需要终身服药吗?

答案是:不一定。

抑郁症的药物作用,是非常个体化的——实际上任何药物的作用都是个体化的,没有哪个医生会告诉你:这个药吃了一定会好,你这个病我一定能治好。

临床上,我见过服药一周左右就起效的患者,也见过换了三四种药也不起效的患者;见过服药半年左右康复后彻底停止吃药的患者,也见过终身服药甚至完全无法自理的患者。

今天我想说说,我遇到的那些走弯路的患者。

第一,遵医嘱服药。

我见过很多患者,因为服药后稍微有点效果了,就自行减药、撤药,最后出现严重的反跳,再加大剂量也无法起效,只能重新制定服药的方案。

第二,等药物起效。

抗抑郁药物的起效,都需要一个时间周期。有一些患者服药三四天后,感觉没效果,就不吃药了,觉得吃了也没用,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第三,中重度抑郁症必须要服药。

很多患者(大部分是患者家属)很担心药物副作用,尤其是一些年纪比较轻的抑郁症患者,家长带来的时候总说:医生,能不能不吃药啊?

我的答案都是:不行,这个阶段必须得服药。

如果你患有抑郁症,最好做好一个长期“斗争”的准备。

我们要斗争的,其实并不是抑郁症本身,而是抑郁带来的心理无法承受的负面情绪。

所以第一阶段,我们要做的是用药物来控制住,或者说“关闭”情绪。

第四,要做心理治疗

下一个阶段我们做什么?等药物起效,情绪有效得到控制之后,我们需要做一个较为长程的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改变患者的负性思维模式,形成一个长期的治疗效果。

这里我要强调,对于中重度抑郁症患者来说,要做的是心理治疗,而不是到社会机构去做心理咨询。

抑郁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中重度抑郁症更是有***自伤风险。

我国《精神卫生规定,心理咨询师不能做精神障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在遇到精神障碍患者时,心理咨询师需要将患者转介到有精神障碍诊疗资质的医疗机构。

抑郁症是可以被临床治愈的,但我们也应认识到医学的局限性

医学是有局限性的,患者时常说医生说三言两语就把患者打发走了,实际上并非如此,只是有些问题,确实不是一两句能讲清楚的。

医学是有局限性的,有很多疾病,连发病原理都还不明确。医生经常说“达到临床治愈”,而不会说“完全根治”,不会说“完全无毒副作用”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得了病,就得看医生,这就像到了年纪就得去上学一样。

所以我们总是提醒大家,有问题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确诊是治病的第一步,确诊之后,才会有相应的治疗方案。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是患有任何疾病都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

我是彭旭医生,目前在安忻睡眠门诊出诊。

如果你需要帮助,通过好大夫搜索“彭旭”就可以找到我。

也可关注公号“安忻睡眠门诊”来问医生。

抑郁症的发生与个体的遗传素质有密切相关,抑郁症的家系调查结果,有40%-70%的抑郁症患者有遗传倾向,抑郁症患者的亲属,特别是一级亲属(如亲生子女)患抑郁症的概率高出一般人群的2-4倍。

但遗传影响的作用方式十分复杂,不能只用遗传学一种因素解释抑郁症的发生。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在抑郁障碍的发生中可能导致了一种易感素质的产生。因此社会心理学的因素对抑郁症也有很大的影响

严重抑郁症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相结合,药物的服用以及是否停药,是否长期服药,需要精神科医生依据病情和症状来具体判断。另外如果是长期服药,也要调整好心态,很多生理疾病(高血压)同样是长期服药的。


喜欢心理学,关注晓知心理

抑郁症属于精神疾病的一种。至于是否遗传,个人觉的必然是有因素在内的。如果一个人自己是个管镂儿风吹就倒身子骨儿,说他孩子都是龙精虎猛的,你觉的可能嘛!比如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都会遗传。精神疾病也是会遗传的。至少我亲自见过某个家庭2代人都出现了同样的精神疾病。所以我认为会遗传。只不过有的显性,有的隐性。但遭遇***源,发病的可能性会大大高于常人。

查看更多有关于 的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www.vonjun.com/post/8798.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随机图文
    此处不必修改,程序自动调用!
最新留言